影像故事:東京丸之內:從皇宮到日本的經濟心臟

東京驛丸之内口

丸之內 (Marunouchi),這個名字對許多人來說,是繁華、菁英、權力的代名詞。它不僅是日本租金最昂貴的商業地段,更是無數頂尖企業總部雲集的經濟中樞。然而,在玻璃帷幕與摩天大樓的現代景觀之下,丸之內蘊藏著超過一世紀的遠見、決斷與蛻變的故事。這裡的每一塊磚、每一條街道,都訴說著日本從封建走向現代,進而成為世界經濟大國的壯闊史詩。

照片的風景:新舊交響的城市地標

您眼前的這張照片,完美地捕捉了丸之內的精髓。前景是古典優雅、散發著溫暖光芒的紅磚建築——百年歷史的東京驛 (東京車站)丸之內口站舍。它帶著一份時代的優雅,靜靜地見證著時代的流轉。而在它的背後,一棟棟高聳入雲的現代化摩天大樓拔地而起,明亮的窗格在夜色中閃爍,宛如鑲嵌在天鵝絨上的鑽石,象徵著日本生生不息的商業活力。這幅新與舊、歷史與未來和諧共存的畫面,正是丸之內最迷人的魅力所在。

東京與台北的建築對話:東京驛與台灣總統府的共同記憶

對於來自台灣的訪客而言,初見東京驛時,心中或許會湧起一股熟悉的感覺。那紅磚牆面與白色水平飾帶 (Horizontal Band) 的搭配,以及典雅的辰野式樣 (辰野式),與我們同樣位於交通要道的台灣總統府有著驚人的相似性。這份連結並非偶然,而是源於同一位日本近代建築的巨擘——辰野金吾 (Tatsuno Kingo)。

辰野金吾被譽為「日本近代建築之父」,他設計的東京驛 (1914年竣工) 是他生涯的代表作,其標誌性的「紅磚白飾帶」風格,深深影響了當時的建築界。而台灣總統府 (原為台灣總督府,1919年竣工),其主要設計者長野宇平治,正是辰野金吾的得意門生。另一位參與總督府建設的建築師森山松之助,也同樣深受辰野風格的薰陶。

因此,儘管兩者並非由同一人設計,但台灣總統府無疑繼承了來自辰野金吾的建築血脈與美學基因。它們都是「辰野式」建築風格在不同土地上的光輝體現,如同兩位氣質相近的姊妹,隔著海洋遙遙相望。這段跨越時空的建築對話,不僅是美學上的巧合,更是一段深刻的歷史連結,為台灣商務人士在欣賞丸之內風景時,增添了一層獨特的文化共鳴。

從「三菱之原」,一場不被看好的交易開始

丸之內的今天,光芒萬丈,但若將時光倒回至19世紀末,這裡的景象卻截然不同。這個故事,關於遠見、魄力與長達百年的耕耘,主角則是至今仍深刻影響著丸之內的——三菱財閥。

1890年 (明治23年),剛從封建時代步入現代化的日本,正在積極西化。當時,位於皇居與東京驛之間的「丸之內」,在江戶時代曾是各大名 (地方領主) 宅邸的所在地,但在明治維新後,這些宅邸被拆除,土地收歸國有,成為陸軍的練兵場。隨著軍事設施的搬遷,這片廣達10萬坪 (約33萬平方公尺) 的土地變得雜草叢生,一片荒蕪。

當時的明治政府為了籌措資金,決定出售這片土地。然而,這片位於市中心卻毫無生氣的荒地,在眾人眼中是個燙手山芋。此時,一位名叫岩崎彌之助 (Iwasaki Yanosuke) 的企業家,做出了震驚全國的決定。

岩崎彌之助是三菱財閥的第二代掌門人。他的哥哥,也就是創始人岩崎彌太郎剛剛去世不久。在接到政府的出售要約後,彌之助毅然決然地以128萬日圓的價格買下了整片丸之內土地。這個價格,在當時相當於東京市年度預算的近三倍,是一場巨大的豪賭。公司內部反對聲浪四起,外界更是嘲笑這片土地將一無是處,戲稱其為「三菱之原」,意為「三菱之荒原」。

面對質疑,據說岩崎彌之助只是淡然地說:「就先種些竹子,養幾隻老虎吧。」這句玩笑話的背後,是他堅定的信念與超越時代的遠見。他看到的不僅僅是一片荒地,而是日本未來的經濟藍圖。他夢想著,要在此地打造一個媲美英國倫敦、美國紐約的現代化商業中心。

「一丁倫敦」的誕生

三菱一號館美術館 (写真AC)
三菱一號館美術館 (写真AC)

夢想的實踐,始於第一座建築。1894年,岩崎彌之助邀請了英國著名建築師喬賽亞・岡德 (Josiah Conder) 設計了丸之內的第一棟現代辦公大樓——「三菱一號館」。這是一座美麗的英式紅磚建築,它的落成,如同一顆投入靜水中的石子,激起了層層漣漪。

以此為起點,三菱以前所未有的決心與毅力,在丸之內展開了長期的都市開發。他們以三菱一號館為範本,陸續興建了十幾棟風格統一的紅磚辦公樓。這些建築整齊地排列在寬闊的馬路兩旁,典雅的街景讓人彷彿置身於倫敦的金融城。於是,「三菱之原」的戲稱逐漸被一個充滿讚譽的新名字所取代——「一丁倫敦」(「一丁」為「一丁目」之意),意為「一街區的倫敦」。

這個從荒原到國際級商業街區的轉變,並非一蹴可幾。它跨越了數十年,歷經了關東大地震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考驗。但岩崎彌之助當年播下的種子,最終長成了參天大樹。他用一場世紀豪賭,不僅為三菱集團奠定了百年基業 (三菱地所至今仍是丸之內最大的地主),更為日本擘劃了第一個現代商業區的樣貌。

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一個成功的企業或地區,其根基往往來自於領導者在眾人皆疑時的遠見與堅持。對來訪的商務人士而言,走在丸之內的街道上,感受到的不僅是商業的脈動,更是這段超過130年,關於「從0到1」的傳奇。

深入探索丸之內:歷史與現代的完美融合

如今的丸之內,早已超越了「一丁倫敦」的規模,成為一個集商業、文化、藝術與精緻生活於一體的多元化區域。丸之內本身就是一座活的建築博物館。除了作為起點的東京驛,這裡還保存著多座極具歷史價值的建築。其中,「明治生命館」 (1934年竣工) 是昭和初期古典主義建築的巔峰之作,其宏偉的列柱與莊重的內部空間,使其成為第一座被指定為日本國家重要文化財的昭和時期建築。

與此同時,丸之內也引領著日本的再開發潮流。21世紀初,這裡展開了大規模的「連鎖式再開發」。開發商並非粗暴地將老建築夷為平地,而是巧妙地採取「立面保存」 (Façade Preservation) 的手法。例如,「丸之內大樓」 (丸ビル) 與「新丸之內大樓」 (新丸ビル),以及由舊東京中央郵便局改建而成的「JP Tower」 (其商場名為KITTE),都是將具有歷史意義的低樓層部分完整保留,再於其後方興建超高層的現代化大樓。這種做法不僅延續了城市的歷史記憶,也滿足了現代商業的需求,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城市天際線。

丸之內仲通:東京最時尚的林蔭大道

丸之內仲通 (写真AC)
丸之內仲通 (写真AC)

貫穿丸之內地區心臟地帶的「丸之內仲通」 (Marunouchi Naka-dori),是體驗此區魅力的最佳路徑。這條約1.2公里長的林蔭大道,兩旁種植著櫸樹與楓樹,四季皆有不同景致。它早已從一條單純的交通道路,蛻變為一座「都市的客廳」 (Urban Living Room)。

這裡匯集了全球頂級的奢侈品牌、精緻的餐廳與露天咖啡座。週末與假日的特定時段,這裡會變為「步行者天國」,讓行人可以悠閒地在馬路中央漫步。街道上隨處可見由世界級藝術家創作的公共藝術雕塑,為商業氣息濃厚的環境注入了人文溫度。每年冬季的聖誕點燈,更是東京最負 Protokoll名的景色之一,數百萬顆香檳色的LED燈飾將整條街道裝點得如夢似幻,溫暖而浪漫。

藝術與文化的綠洲

在商業的喧囂之外,丸之內也提供了豐富的文化饗宴。當年作為起點的「三菱一號館」,在2010年經過精密復原,以「三菱一號館美術館」的身份重生。這座美術館專注於展出19世紀末的西洋美術,與建築本身的時代背景完美契合。館內附設的「Café 1894」,保留了當年銀行營業廳的格局,在挑高的華麗空間中品一杯咖啡,本身就是一趟穿越時空的體驗。

此外,鄰近的「帝國劇場」是日本首屈一指的表演殿堂,常年上演世界級的音樂劇與戲劇。而與丸之內僅一街之隔的,便是廣闊的皇居外苑與東御苑。這片巨大的都市綠地,為終日繁忙的商務人士提供了一個可以隨時親近自然、放鬆身心的寧靜場所。

從一片荒蕪的練兵場,到今日影響全球經濟的菁英之城,丸之內的發展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商業史詩。它不僅是日本現代化的縮影,更是一個關於遠見、規劃與百年堅持的活教材。對於尋求啟發與洞見的台灣商務人士而言,丸之內不僅是一個洽商的目的地,更是一座值得細細品讀、充滿故事與智慧的城市殿堂。